English

老吴论语

2000-01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吴亮 我有话说

1.有人问老吴:《十作家批判书》你看了吗?

老吴说:我看了封面。

那人又问:封面能看出什么名堂?

老吴说:小题大作——又是“暴动”又是“颠覆”。所谓把“经典作家拉下神坛”,也过于做秀,因为本来就不存在神坛上的作家。你不能一拳打倒一个老头,就声称打倒了泰森。至于对付这么十位作家,我认为出手不必太狠。批判者先把被批判者夸大,这样胜利的分量就跟着夸大了。

那人说:当心你也被批判。

老吴说:不要夸大我。

2.有人问老吴:好多年以前你曾说“批评缺席”了,现在批评界热闹非凡,是不是情况有了变化?

老吴说:批评家没有缺席,但批评仍然缺席。大声吼叫没有用,频繁亮相没有用,接受采访到处演讲也没有用,因为批评家不等于批评,正像诗人不等于缪斯。

3.有人问老吴:现在似乎是书商操纵了出版,操纵了作家,操纵了读者的口味,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?

老吴说:书商、作家、读者一起手拉手在跳圈圈舞,他们一起被一个叫做“时代趣味”的幽灵操纵着。

4.有人问老吴:为什么一些很滥的书,书商抢得很厉害,也印得厉害?书商的嗅觉是如何来的?

老吴说:他们中有些是屎克螂。

5.有人问老吴:市面上有种书,在扉页的作者简介中,罗列了许多时髦另类的职业,这是为了起到什么作用?作者的陈述可靠吗?

老吴说:我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同学,在七十年代初填写的履历上有四个叔叔,他们分别是贫农、军人、工宣队员和革委会主任。到了七十年代末落实政策时他又填写履历,四个叔叔却是一个在香港,一个在台湾,还有两个在美国。我问他怎么回事?他说他不过是根据形势变化选择有利于他的内容填写上去罢了。

6.有人问老吴:如何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不是一堆垃圾?

老吴说:因人而异。当然就我个人而言,凡是那些试图通过先声夺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围观的作品,凡是用了许多过头话来作广告的作品,凡是厚着脸皮招摇过市粉饰或伪造履历的作品,均在垃圾之列。

那人继续问:你的态度呢?

老吴说:绕道掩鼻而过。

7.有人问老吴:你上网看网上文学吗?

老吴说:我不上网。因为我只要看屏幕十分钟,眼睛就会痛。

那人又问:你错过了许多网上的好东西,觉得遗憾吗?

老吴说:不遗憾,你代我看看就行了。

8.有人问老吴:听别人说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如八十年代的文学好,这说法有道理吗?

老吴说:是他的心情不好——对一个沉浸在自己爱情往事中的人来说,身边涌现的美丽姑娘等于不存在。

9.有人问老吴:如果一个人只读经典著作,会有什么好处?

老吴说:会变得骄傲,会看不上周围的一切平庸之作,会成为渊博的酷评家,最后,会误以为那些他读过的经典都是他写的,至少也是他的至爱亲朋写的。

10.有人问老吴:你认为现在的语言文字是否演变得太快?它是一种必然的进步,还是一种因丧失法度而造成的混乱与退化?

老吴说:也许在一群各不相同的人当中规定讲一种语言本来就不合乎自然——鸟何必去听蚂蚁们在讨论什么?更不要说去探听屎克螂在私语些什么了。当然,从语言的民主权利上来说,退化的语言混乱的语言都不能受压制,不过私底下,我一看到这种语言在我生活四周冒出来,就会轻轻地骂一声:屎克螂!

11.有人问老吴:有没有年轻人对你说,“你过时了”?

老吴说:没有。因为这个问题也早已过时了。

12.有人问老吴:我常常在文学评论中看到“误读”这个词,它是什么意思?

老吴说:你不妨把“误读”读成“老吴论语”和“投稿换稿费”,因为一个是“吴言”,一个是“卖言”。

13.有人问老吴:是不是一个不懂英语的人没有资格读莎士比亚,一个不懂德语的人没有资格谈海德格尔?

老吴说:所以西方人没有资格对中国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,理由是他们不懂汉语。

14.有人问老吴:在一些学术论文里,经常会夹杂着外文单词,比方人名啦、专用名词啦、新概念啦,后面都要拖一个加括弧的外文尾巴,这有必要吗?

老吴说:这就是所谓的“双语写作”,也可以称之为“译者余墨”,很风雅。

15.有人问老吴:媒体评论的作用现在已经远远超过职业评论了吗?

老吴说:谁有权力谁就是赢家。职业评论如果有了批评之魂,它一写会握有权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